事倍功半的原因
时间管理的三个核心:「时间」「精力」「专注」。我们都在探寻合适的方法,令自己能够把握时间、分配精力、保持专注,以达到「提高生产力」的目的。
上一期讲的是「如何了解自己的时间」,则是要去掌握第一个核心,即「时间」其本身,你对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了嘛?重新回顾自己的计时记录,会有一些奇怪的现象,令人十分苦恼:
原本想在早上解决简单的任务,将大project放在下午处理,但过了午休就觉得昏昏欲睡,精神萎靡;想着加一下班就能解决没有完成的工作,结果第二天不断的和睡意做斗争;规划好的时间内没办法如期完成,事情不断被延期。
显然出现这样的情况,是我们「选择错了时间」。在不对的时间做事,付出再多的时间和力气,都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。
时间管理并不是简单的「罗列任务」与「填充时间轴」,还需要学会把握自己的「节奏」,找到自己哪一个时间的生产力高涨,哪一个时间低迷,「节奏」就是反映自己的「精力状态」好坏的指标,而学会把握「节奏」则是「学会如何将精力合理分配」。
生产力热力图
为了能够精准记录和反映我的「精力状态」,我利用了国外大神Charlie Gilkey的「Productivity Heat Map」(生产力热力图)对自己进行精力状态跟踪,以下是我工作日其中一天的精力状态。
5格:精力旺盛、头脑清晰,做什么都高效迅速;
4格:精力属于正常水平,可以较好处理工作,偶尔会觉得疲倦;
3格:精力一般,有较强烈的疲劳感,需要缓解和调整;
2格:情绪低迷,可能是刚起床或者准备入睡,不宜高强度工作;
1格:精神萎靡,此时通常已经入睡,没睡觉也是游魂状态了。
评定的标准要以“单位时间内的产出”为衡量标准,去填充精力的格数;并且统计需要有一个周期,比如我选择跟踪统计一周时间,同时包含工作日和周末,得出一个比较吻合自己的热力图。
根据精力情况调整自己
通过「生产力热力图」进一步了解自己一天的精力状态,则根据其调整自己待办任务和日程的安排,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做合理的事情。
另外,如果发现自己精力状态比较波动,也应该人为干预,调整自己去平缓过度到下一个精力状态。例如。我睡前的反常亢奋,就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,过渡到睡眠时间,以提高睡眠质量。
以下是根据我工作日的精力状态的日程规划。
早上起床(2格精力):“开机需要一定过程”,我选择边吃早餐阅读英语,让自己适应。
刚到公司(3格精力):精力状态一般,会先刷一遍订阅资讯和规划日程,处理工作上的一些琐碎事情;
上午工作(4格精力):早上10点至11点,精力状态属于正常值,能够较好的投入工作,通常会安排会议,在这个时候进行讨论和敲定项目进展;
午休时间(3格精力):我没有午休的习惯,利用这段时间折腾一下自己的爱好;
下午工作(5格精力):下午15点至17点是我的工作精力最为旺盛的时间段,利用它研究产品绘制原型;另外下午的精力总体有一个爬升和下降的表现,所以在工作时会渐进/渐出式安排工作任务。
晚上黄金档(5格精力):晚上20点至23点,另一个精力高峰期用于运动健身、创作写稿。
凌晨时分(3格精力):我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,临睡前还有一个比较奇葩的3格精力,容易失眠,所以非特殊情况尽量让自己安静下来。
编者按
了解自己的「时间构成」是客观条件,了解自己的「精力状态」是主观条件,希望能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认识。我们下期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