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选择写自我管理这个主题,但这期稿子制作过程竟然横跨6天,赤果果地在deadline边缘试探……当然结果是我没拖更!可能说等我填坑的人都走了~
我清楚认识到“自己是个有拖延症的人”,并且,在我看来拖延症也并不能药到病除,这不是要砸自家招牌?往下看自有定论。
每个人都需要胡萝卜
“驴子面前的胡萝卜”是一个悲剧。正如开篇所说,我是一个关注过程的人,这是一个讨论过程的栏目,所以我偏偏要来聊聊如何给“驴子”挂根“胡萝卜”。
上一期,你列出的年度愿望清单,进展如何?此时会有很多理由冒出来了。

这是一种正常现象,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些惰性,生活充满着各色诱惑,要定下心来做一件事情,其难度不亚于再来次高考。因此需要用些手段去适应“拖延症”,这些手段就是“胡萝卜”——交易与激励。
学会跟自己讨价还价
举个🌰️,我的今日待办:
- 任务一:会员模块第二期原型制作
- 任务二:阅读微信开发文档会员接入相关信息
- 任务三:下午两点召开原型会
- 任务四:下午三点给商家推送更新
- 任务五:补充以上线产品的功能需求文档
理论上,任务一的工作量大、重要程度高。我很应该打开Axure开始埋头苦干,把最紧急最重要的先完成了。但是!没有睡好觉的我不在状态,并不想用Axure画原型,我让这件事情再拖一拖。那么什么能在这一段“不在状态”的时间里实施呢?
任务三与任务四有明确时间点限制,排除在外。原本我应该去制作与会员相关的原型,在任务二和任务五两者之间,任务二关联性更强,并且非创造性工作更容易让自己接受并且调整状态,所以选择用任务二替代原本的安排。当我神闲气定地阅读开发文档一个小时左右,由于微信会员接入相关逻辑涉及到各种会员业务,脑内浮现关于本身会员原型中业务、功能的一些想法。
接下来,只要悄悄趁身体不注意,开始画原型就好!!!咳咳,其实是你的身心已经开始进入状态的表现。
很坦白的承认每一天都有自己想拖延的事情,这个时候不应该直接放弃,更不应该强制自己马上进行。可以尝试在待办中,物色更易接受、有助调整、有关联性的任务,与自己做一个交易:“我暂时放下这一项,我去完成另一项”。
如何进行较合理的交易?
- 无时间限制:没有启动时间点限制的任务比较容易替换,只要没到deadline都可以换
- 性质不相同:脑力vs体力、创造性vs非创造性、单一vs多元
- 情景不相同:使用电脑、书写、面谈、外出、会议等等
- 轻量易行:选择相对轻松的任务替换,降低自己“启动”时的心理压力
- 有关联性:选择与原本任务有关联性的任务,更容易让自己进入状态
有重度拖延症的人,往往会被拖延所带来的自责、内疚所困,而这种困扰会让人更希望去逃避,甚至拖延下一个事件,从而走进了一个循环。所以拖延并是不症结所在,自责、内疚的心理负担才是。
改变这种状态需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拖延,并且适应自己的拖延,其关键在于:“拖延,但有价值”。

在想拖延的事情面前,让自己大胆地拖延,将自己的目标放在另一件更易接受事情上,并且着手“启动”去完成它,虽然原本事情没有完成,但是这一段时间并没有浪费,对于自身是有价值的。
有的人就会问,如果所有事情都被用来替代完了,我就偏偏不做那一件事情,那怎么办?相信我,如果你一天规划里其他事情都做完了,你一定心情愉悦,那何必纠结那一件事情?硬是不愉悦的原因只有一个,敬请期待下一期(在确定待办时侯走进了一个怪圈)。
学会奖励自己:游戏人生
总是在心理上哄骗自己,不断去做事情,即使你有多好骗,那也是不行的。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无法触及,最终以悲剧收场,而放在自己面前的“胡萝卜”则需要张驰有度。广东人话斋:一石砂糖一石💩️。
在自我管理中,最简单易懂但又最难实践的是构建“激励系统”,其难不在于设定规则,难在克制欲望。
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设定规则。激励系统中,有自己的流通货币“金币”,最基本的两个规则:达成任务我们会获得“金币”,换取奖励将会花费“金币”。
例如:
| 任务 | 周期 | 数量 | 金币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一天喝八杯水 | 每天 | 八次 | 10 |
| 一天英语阅读 | 每天 | 一次 | 20 |
| 一周健身四次 | 每周 | 四次 | 100 |
| 交年度计划 | ❎️ | 一次 | 20 |
| 奖励 | 金币 | 溢价 | 重复兑换 |
|---|---|---|---|
| 雪糕 | 5 | f(x)=5+x(x-1) | ✔️️ |
| 麦当当 | 50 | f(x)=50+10(x-1) | ✔️️ |
| 买衣服 | 1000 | ❎️ | ✔️️ |
| 买电脑 | 3000 | ❎️ | ❎️ |
在不影响可行性的情况下,我增加了一些规则,让它变得更有趣:
- 任务与奖励可以是单次或多次;
- 任务设置成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足够次数才算达标;
- 奖励兑换一次后就涨价;
当然也可以增加:
- 任务失败会扣除“金币”;
- 连续达标会获得额外奖励;
- …等等。
仔细对比,会发现它其实是打卡系统的一个拓展方案,增加奖励规则提升你的热情。那么为什么不把每个任务都定一个奖励?为什么需要用“金币”去兑换奖励?
- 辐射不均:一对一的奖励所带来的积极影响,不能较平均辐射到任务上
- 收益时间过长:长期任务获得奖励的时间太长,容易导致丧失热情
- 设定统一衡量:设置“金币”概念是为了统一衡量任务和奖励的降至
- 快速调节:由统一的“金币”衡量,更便于快速调整任务/奖励的价值
如何落地才是重点
学会与自己讨价还价,其实是一种与内心自我沟通的方法表现,每一位“拖延症患者”都可以尝试着去与自己沟通,正视自己的拖延,接纳它,适应它,包容它。
将实现目标、习惯养成、解决待办,与奖励相关联,能够给你一定的动力。但是,如果要将整个过程当作一种“打怪升级”的游戏,重新定义你对“解决事情”的感受,那就需要摒弃以前的惯性思维,去培养自己的意识。
可以通过合理的工具,帮助自己去搭建激励系统:一类是,娱乐向、游戏化的Habitica;另一类是,更简洁、注重流程的PlayTask。
Habitica:
)
)
支持平台
Web、Android、iOS
功能划分
划分四大模块:习惯、每日任务、待办事项、奖励
优点
容易上手;
给你最接近游戏升级的体验,随时随地可以玩起来;
不足
评价任务的是系统规定的经验值与金币,不能自定义;
PlayTask:
)
)
支持平台
Android、iOS
功能划分
由任务+奖励两大模块组成
任务类型则划分成:每日、每周、普通、副本;
优点
奖励可以自由定义,有较高定制性
给你最接近游戏升级的体验,随时随地可以玩起来;
有趣的副本任务与自建任务相比,副本任务更规范更有动力;
不足
副本任务还比较少;
新建任务逻辑比较简约,界面比较简陋;

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激励系统?
- 仓鼠型性格:有许多愿望、喜好、种草、收集癖好等
- 饱受拖延所带来的内疚、自责的折磨
- 希望获得成就感,希望给生活带来点变化
编者按
我是一名实实在在的“拖延症患者”,文中提出两种主要思路去适应拖延症,避免它给生活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我享受跟自己沟通的过程,喜欢和自己讨价还价,相反,鉴于性格原因,激励系统对我的效果收效甚微,在高中了解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之后,它就被移出了我的流程中。
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流程,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与反应。各位如果想要尝试,一定先要全身心去实践它,再看反馈与效果,形成自己的流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,不能上手一个月就觉得没有用,继而放弃了。相信你终会找到些捷径让自己活得轻松点。
开篇讲如何确定目标,本期讲如何克服拖延,下一期将会是立FLAG话题的完(划)结(重)篇(点),讨论如何处理任务本身,敬请期待。
推荐的APP有时下载不便,提供下载链接,持续更新(密码:3dm6)